|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5

This version was saved 5 years, 11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范琳琳
on April 20, 2018 at 2:34:33 am
 

本週課程概要:

1.討論外籍學生入學臺灣地區大學的權利與學費問題。

2.建議同學考慮寫一個檢討臺灣外國學生學費制度的論文題目。

 

本週作業:請找一篇香港研究相關的論文或相關資料,並寫出心得。

 

玉梅

福美

阿釗

琳琳

淑惠

 


 

以下請各位參考:

 

第十一屆城市學學術研討會摘要徵稿至3/26(一),誠摯邀請教授及學生踴躍投稿。詳情請參閱:http://ilms.ouk.edu.tw/signup.php?id=98

 

 

敬祝

        事事順心

                                         第十一屆城市學學術研討會籌備處 敬上

 


 

陳寬明:

 

1.http://mcr.nccu.edu.tw/word/30444142013.pdf 市場強勢典範與傳媒的倫理道德-香港個案之研究

 

     1990年代以來,香港大眾傳媒在量的方面蓬勃發展,增長迅速;然而,這並不代表它在質的方面有所改善,資本主義商業利益的激烈競爭力加上1997年香港回歸,使香港傳媒在雙重的擠壓下發生畸變,其經營方式與操作生態,正在產生了一系列新聞職業道德的問題和危機。當然,作為近鄰,臺灣也不免受到這樣畸變浪潮的衝擊。

     臺灣受到了香港傳媒文化的影響,狗仔隊的文化也十分風行,甚至在過去更是氾濫,為了找尋「獨家」而視法律為無物。雖然有司法院大法官解釋釋字第689號,「神通集團苗華斌夫婦遭蘋果跟追案」頒布;但是似乎狗仔隊文化仍舊大行其道。除此之外,傳媒作為「政治打手」也是現象之一,在臺灣,這樣的標籤很明顯,如藍媒「三中」,即旺旺中時、中視與中天;綠媒則有所謂的「三民自」-三立、民視與自由時報。各家媒體為了各自市場與政黨利益,不惜扭曲事實真相,也是新聞倫理道德淪喪的後果。

     美國學者Robert W. McChesney指出,過去「守門人」的新聞人形象,至今已受到「利益考量」影響而不復存在,甚至還會出現與政府一同操縱民意的現象。傳媒之所以會有「牆頭草」特質,也可以從理論證得,學者戴蒙(Edwin Diamond )與羅賓森(Michael Robinson)指出,事實上,新聞媒體的報導內容往往具有高度的「結構性偏見」(structure bias),且這些偏見大多都與政治環境、經營者的立場相關。

 

2.在地全球化(loglobalization)與文化霸權(Hegemony)(金惠敏「文化帝國主義與文化全球化」讀後感)

 

     從某種角度上看,作為冷戰時代的結束,世界局勢從「美蘇兩強對立」來到了,以美國一極,領導中國、日本、俄羅斯、歐盟多強的畫面,也或許符合了美國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一書中,所闡述的看法,資本主義戰勝了共產主義;但是資本主義作為美國對外傳播其理念、文化與其意識形態的載具,也造成了一波「文化帝國主義」的潮流,一如十八、十九世紀挾著船堅砲利,西風東進的新、舊帝國主義。

     這樣的東西,在義大利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葛蘭西(Antonio Gramsci)的《獄中札記》(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被稱為是「文化霸權」。葛蘭西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的統治階級,透過對於意識形態、文化以及媒體的掌握,長期散佈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使得受到這些意識形態影響的國家以及人民,至今仍無法掙脫資本主義的價值觀。

     為了抵禦「文化霸權」的狂潮,在地全球化不失為對抗文化帝國主義的好方法之一。在地全球化便是以在地文化為立足點,發揮全球影響力,將在地文化推廣到全球,亦即所謂的「在地思考,全球行動」(Think locally, act globally.),如我國的雲門舞集、明華園歌仔戲與名聞國際的珍珠奶茶等等也都在世界舞臺上展露頭角。


雷娜妲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Anita_Poon/publication/228704801_Language_policy_of_Hong_Kong_Its_impact_on_language_education_and_language_use_in_post-handover_Hong_Kong/links/550ad32a0cf290bdc1106508/Language-policy-of-Hong-Kong-Its-impact-on-language-education-and-language-use-in-post-handover-Hong-Kong.pdf

this paper examins the language policy in HK since the handower in 1997.

 


 

閱讀《香港語言問題與語言政策》一文       心得          by        李明釗

 

香港的語言政策,成功地維持了國際化與本土認同兩方面的需求,英語與廣東話滿足各方面不同需求。政府的語文教育政策,以兩文三語為目標,所謂的兩文指的是中文、英文,而三語指的是粵語、普通話和英語。

本論文研究發現,香港語言政策及語言現象所包含的思想,分別是:香港認同主義、英語至上主義、語言實用主義。

 

心得:香港隠性語言政策,採取只做不說的方式,實行使用柔性的方式,較不會引起注意,有關語言爭議的事件也較少。語言政策的結果使得圍頭話、客家話等本土語言勢微,加上媒體禁方言,將僅有的客語、潮州話新聞也取消,使得這些語言難有發展空間。廣東話成為香港全功能的語言,造就了以廣東話為認同核心的香港認同及香港文化。19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夾帶著經濟的優勢,有計畫地透過商業模式,將香港的影視商品輸出海外,而香港製造的粵語流行文化,成功地席捲東南亞、台灣等華人地區,連越南非華人地區都可以明顯感受香港電影、歌曲的魅力。直到1990年代仍是香港文化盛世,而1997香港回歸中國後,上述榮景有所改變,在語言教育方面的討論,普教中或是粵教中的議題爭論不休,面對強大的推普運動,粵語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李詠達〈香港非華語學生中文課程的實施:困境與對策 〉,華語學刊第22期,106年6月。by 琳琳

 

   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會,除了主流的華人以外,還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人士。目前香港教育政策中的「非華語學生」主要來自在港定居的南亞及東南亞少數族裔的家庭,屬於弱勢族群,目前人數佔全港人口的6.4% 。

   2008年香港教育局發佈《中國語文課程補充指引(非華語學生)》指出--------因應香港社會語言環境的實際情況,一般學生學習中文都先學繁體字,中文課堂多使用粵語。非華語學生和其他學生無異,要融入香港社會與人有效溝通,宜先掌握本地最常使用的粵語和繁體字。如果進而學習普通話並認識簡化字,就可以拓寬溝通的範圍,更廣泛的閱讀此指引中同時提及粵語、普通話及繁體字、簡化字,與香港政府提倡「兩文三語」的政策相互呼應。

   但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與香港本地學生不同,他們以第二語言方式學中文,而且有應用上的需要,因此要把口語交際能力放在第一位 ,具基本的聽說能力後,就可進行大量識字,書寫漢字,累積一定語彙後,開始有系統的培養閱讀能力。

   研究者針對目前非華語學生中文教學在課程評估及師資方面的不足展開論述,建議當局考慮從以下三方面改善:

1改善課程設計,重新審視對非華語學生的語文教育政策。考慮另設一個適應非華語學生學習需求的中文課程,與本地華裔學生的中文課程雙軌並行。

2優化評估機制,建立適用於香港本地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能力的評核基準,加強校本資源及師資培訓,並與大學及研究機構合作,提供合適的教師培訓及開發教材等資源,以改善目前的教學困境,提升教學成果。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