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7

This version was saved 5 years, 11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Ngoc Mai
on April 20, 2018 at 12:43:46 am
 

 

閱讀《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心得         by   Ajoku

前言

華人移民東南亞的歷史已久,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初更成為當地華人移民的高峰期,而這些移民者的祖先大多來自中國南方閩、粵兩地,如今東南亞的華人已成為海外華人口數最多的地區,而華人教育也一直是當地華人社群裏頭重要的課題。馬來西亞獨立建國後,華族更成為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雖然華人人口數量龐大,但終究非當地社會之主流,而華人教育更在這艱困的環境中發展,《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困境與出路》一書帶領著大家回顧馬來亞的華文教育史,作者更一語道破華文教育是本國華人社會以汗水、血淚及政治政治毅力爭取而來的。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困境與出路》,作者曾慶豹將1819年馬來半島的第一間華校做為開端,細數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史,焦點放在1920年代到1980年代現代華校的發展。而內容摘要如下

 

◎華文教育的誕生

1819年,馬來半島第一間華校成立,開始了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史,早期的華文教育多仰賴私塾,私塾多附設於廟、店舖或住家裏,教育設備簡陋、師資參差不齊,課程多為死讀古文,反覆灌輸傳統文化及價值觀。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中國社會的政治改革運動,影響到東南亞各地華人社會,也改變華文教育,馬來亞、新加坡的現代華文學校也於廿世紀初期出現而蓬勃發展。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標榜『反傳統、反儒教、反文言』的新思想也逐漸漫延開來,政治覺醒的火苗也燃燒到馬來西亞的華文學校,華校成了政治運動的新力量。該年因中國與馬來亞抵制日本貨運動及抵制英國殖民政府,讓殖民政府對待馬來亞的華文教育有了改變。

 

◎政府加強管制華校

過去英殖民政府對馬來亞華文學校屬放任態度,1920年的學校註冊法令的出現也意味著政府將插手管制馬來聯邦所有學校。1925年的學校註冊修正法令,讓教育總監有更大的權力,過濾教師資格,禁止反殖民內容進入課本。1929-1932年經濟蕭條時期,讓多數的大型學校有機會成立學生自治會。1935年政府重新實施管制,增辦英文小學,以便消滅華文教育的策略,仍然宣告失敗。1941-1945年的日治時期對華人社會來說是最黑暗的年代,短短四年間,華文學校從370間減少到只剩21間,可見日本禁華文態度之強硬。

 

◎公民權與華文教育

日本戰敗後,政府明白指出華文教育不可能納入國家教育制度中,因為華文非國家的官方語文。英殖民政府逐步擬定”統一的教育制度”,加上1948年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後,要管制華校就更加容易了。1950年及1951年來自兩個委員會的華文教育報告書相繼出爐,政府只象徵性地接納有利於華文教育的芬吳報告書,針對巴恩報告書中建議廢除各語文源流學校,以採用英文與馬來文為教學媒介的國民型學校取代之…等提議,則照單全收,引起華人團體團結起來抗議,又以教總主席林連玉最具影響力,敎總要求必須接受各族的母語為教學媒介和官方語文。

 

◎國民學校制

1954年教總(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與董總(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相繼成立,是推動華文教育重要的力量。該年政府推行的國民學校計劃,另外推出”教育白皮書”,將英文班帶進華校,這項白皮書深具殖民地色彩。另一方面華社掌握1955年大選時機,要求華文教育與各民族教育應享平等地位,並希望當局接受華文為國家的官方語文之一,但仍然得不到政府的認同。

 

獨立中學的誕生

1961年教育法令讓華文中學產生重大變化,41間學校礙於經濟上的壓力,在逼不得已的情形下,選擇接受改制以英文為教學媒介語的國民型中學,其餘14間華文中學便成為第一批的華文獨立中學,除了華文為教學媒介語以外,其他課程綱要都與國民型學校一樣,英文和馬來文為必修科目。

 

◎獨大辦學運動

每當大選的時候,華文教育政策必成為華社關注的焦點,而1969年大選時,希望成立”獨立大學”成為最主要的課題,各地華裔社團的籌募基金運動正如火如荼進行,卻因選後的五一三事件的發生,全國陷入緊急狀態,運動只好停止,而後的煽動法令,更將獨大列為敏感課題,不許公開談論。所幸非營利性的「獨大有限公司」註冊成功,公司也成為爭取獨立大學重要的力量。1969年新經濟政策影響了教育政策,從小學到大學的英文教學媒介,逐年以馬來文取代,「固打制度」讓更多的馬來原住民進入大學,同時也排擠非馬來人的就學權益,獨中畢業後的學生前途茫茫,獨立大學的吹生有其時代背景之意義,設立獨立大學的概念始於1968年,但最後在1982年聯邦法院判決下,拒絕獨大的設立,為期14年的獨大辦學運動也宣告落幕。

 

 

 

心得:

 

               本書道盡馬來西亞數十年來華文教育的辛酸史,作者列舉的證據歷歷在目,書中內文表() 呈現日治前、日治時、日治後的馬來西亞學校數量及學生人數的變化,包含華文學校與英文學校、馬來學校、印度學校之比較,可以清楚看出華文學校在日治時期遭受到慘痛的待遇。

 

 

 

 

 

                此書命名為《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困境與出路》,作者以大量篇幅帶領讀者一遊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史,從19世紀初第一間華校談起,談到近代華校,從1920年英國殖民時期到1940年代日治時期以及戰後(1945年後)的馬來聯邦時期教育政策均有詳細的描述,但美中不足的是書裏頭多為教育困境之回顧,未從困境中引領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找到出路,作者雖然於結語處有提到國際維護母語教育及多元文化概念的話題進去,這些文字內容雖立意良好,但多處點到為止,若能再深入國外案例,或點出國外教育政策內容,張顯這些成功的例子背後的精神,讓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未來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及可能性。百年來海外的華文教育歷史回顧,如今成功地擁有華小、華中的華文教育權,雖然獨大的爭取終告失敗,但華文教育在馬來西亞能有如此的發展,一切得來不易,是華人用血淚爭取而來,更是靠華人自己的力量撐下來的。

 


阮氏玉梅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