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7

This version was saved 5 years, 11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福美 (Fuu Mei)
on May 4, 2018 at 3:14:17 am
 

 

閱讀《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心得         by   Ajoku

前言

華人移民東南亞的歷史已久,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初更成為當地華人移民的高峰期,而這些移民者的祖先大多來自中國南方閩、粵兩地,如今東南亞的華人已成為海外華人口數最多的地區,而華人教育也一直是當地華人社群裏頭重要的課題。馬來西亞獨立建國後,華族更成為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雖然華人人口數量龐大,但終究非當地社會之主流,而華人教育更在這艱困的環境中發展,《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困境與出路》一書帶領著大家回顧馬來亞的華文教育史,作者更一語道破華文教育是本國華人社會以汗水、血淚及政治政治毅力爭取而來的。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困境與出路》,作者曾慶豹將1819年馬來半島的第一間華校做為開端,細數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史,焦點放在1920年代到1980年代現代華校的發展。而內容摘要如下

 

◎華文教育的誕生

1819年,馬來半島第一間華校成立,開始了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史,早期的華文教育多仰賴私塾,私塾多附設於廟、店舖或住家裏,教育設備簡陋、師資參差不齊,課程多為死讀古文,反覆灌輸傳統文化及價值觀。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中國社會的政治改革運動,影響到東南亞各地華人社會,也改變華文教育,馬來亞、新加坡的現代華文學校也於廿世紀初期出現而蓬勃發展。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標榜『反傳統、反儒教、反文言』的新思想也逐漸漫延開來,政治覺醒的火苗也燃燒到馬來西亞的華文學校,華校成了政治運動的新力量。該年因中國與馬來亞抵制日本貨運動及抵制英國殖民政府,讓殖民政府對待馬來亞的華文教育有了改變。

 

◎政府加強管制華校

過去英殖民政府對馬來亞華文學校屬放任態度,1920年的學校註冊法令的出現也意味著政府將插手管制馬來聯邦所有學校。1925年的學校註冊修正法令,讓教育總監有更大的權力,過濾教師資格,禁止反殖民內容進入課本。1929-1932年經濟蕭條時期,讓多數的大型學校有機會成立學生自治會。1935年政府重新實施管制,增辦英文小學,以便消滅華文教育的策略,仍然宣告失敗。1941-1945年的日治時期對華人社會來說是最黑暗的年代,短短四年間,華文學校從370間減少到只剩21間,可見日本禁華文態度之強硬。

 

◎公民權與華文教育

日本戰敗後,政府明白指出華文教育不可能納入國家教育制度中,因為華文非國家的官方語文。英殖民政府逐步擬定”統一的教育制度”,加上1948年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後,要管制華校就更加容易了。1950年及1951年來自兩個委員會的華文教育報告書相繼出爐,政府只象徵性地接納有利於華文教育的芬吳報告書,針對巴恩報告書中建議廢除各語文源流學校,以採用英文與馬來文為教學媒介的國民型學校取代之…等提議,則照單全收,引起華人團體團結起來抗議,又以教總主席林連玉最具影響力,敎總要求必須接受各族的母語為教學媒介和官方語文。

 

◎國民學校制

1954年教總(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與董總(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相繼成立,是推動華文教育重要的力量。該年政府推行的國民學校計劃,另外推出”教育白皮書”,將英文班帶進華校,這項白皮書深具殖民地色彩。另一方面華社掌握1955年大選時機,要求華文教育與各民族教育應享平等地位,並希望當局接受華文為國家的官方語文之一,但仍然得不到政府的認同。

 

獨立中學的誕生

1961年教育法令讓華文中學產生重大變化,41間學校礙於經濟上的壓力,在逼不得已的情形下,選擇接受改制以英文為教學媒介語的國民型中學,其餘14間華文中學便成為第一批的華文獨立中學,除了華文為教學媒介語以外,其他課程綱要都與國民型學校一樣,英文和馬來文為必修科目。

 

◎獨大辦學運動

每當大選的時候,華文教育政策必成為華社關注的焦點,而1969年大選時,希望成立”獨立大學”成為最主要的課題,各地華裔社團的籌募基金運動正如火如荼進行,卻因選後的五一三事件的發生,全國陷入緊急狀態,運動只好停止,而後的煽動法令,更將獨大列為敏感課題,不許公開談論。所幸非營利性的「獨大有限公司」註冊成功,公司也成為爭取獨立大學重要的力量。1969年新經濟政策影響了教育政策,從小學到大學的英文教學媒介,逐年以馬來文取代,「固打制度」讓更多的馬來原住民進入大學,同時也排擠非馬來人的就學權益,獨中畢業後的學生前途茫茫,獨立大學的吹生有其時代背景之意義,設立獨立大學的概念始於1968年,但最後在1982年聯邦法院判決下,拒絕獨大的設立,為期14年的獨大辦學運動也宣告落幕。

 

 

 

心得:

 

               本書道盡馬來西亞數十年來華文教育的辛酸史,作者列舉的證據歷歷在目,書中內文表() 呈現日治前、日治時、日治後的馬來西亞學校數量及學生人數的變化,包含華文學校與英文學校、馬來學校、印度學校之比較,可以清楚看出華文學校在日治時期遭受到慘痛的待遇。

 

 

 

 

 

                此書命名為《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困境與出路》,作者以大量篇幅帶領讀者一遊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史,從19世紀初第一間華校談起,談到近代華校,從1920年英國殖民時期到1940年代日治時期以及戰後(1945年後)的馬來聯邦時期教育政策均有詳細的描述,但美中不足的是書裏頭多為教育困境之回顧,未從困境中引領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找到出路,作者雖然於結語處有提到國際維護母語教育及多元文化概念的話題進去,這些文字內容雖立意良好,但多處點到為止,若能再深入國外案例,或點出國外教育政策內容,張顯這些成功的例子背後的精神,讓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未來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及可能性。百年來海外的華文教育歷史回顧,如今成功地擁有華小、華中的華文教育權,雖然獨大的爭取終告失敗,但華文教育在馬來西亞能有如此的發展,一切得來不易,是華人用血淚爭取而來,更是靠華人自己的力量撐下來的。

 


阮氏玉梅

 

從創新的角度看One Forty 經營華語教學方式 

研究生: 阮氏玉梅

 

One Forty 是一個很成功典型的台灣年輕人創業的團隊,從一個注意東南亞勞工人群開始、 剛開始想賣印尼小吃給印尼勞工變成一個很重要著名的NGO組織關懷的東南亞外籍勞工。

NGO組織選擇用教育的方式來提供給外籍勞工。目前以印尼勞工為最多。除了提供華語教學課程之外還有提供創業(開店)課程、新娘秘書、電腦、理財、 make up 等,因此形成one forty school的概念. 其中我特別關注One Forty 如何設計和進行華語教學課程給印尼勞工。 透過自己設計和經營華語教學方式、目前One Forty已成為印尼勞工學習華語很重要的平台。

華語課程規劃如下:

一、課程時間: 一年有兩個學期,每個學期時間為六個月,每週一次,每次上課3個小時。

二、教材: 考師大教材及One Forty自編。

三、師資: One Forty 專業華語教學老師和印尼華僑。

           四、課程階段: 初階班由印尼華僑用母語來教、有台灣老師一起經營課程。初階班的目標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可以運用、可以跟雇主溝通、適應生活而進階班的目標是讓學生可以參加考華語能力測驗得到華語認證。

       五、教學場地和平台

     除了使用實體教室教學之外,One Forty也利用Youtube平台教學讓一些不能來上課的人可以有機會觀看學習。 Youtube平台每一隻影片的製作長度五分鐘,具有動畫設計吸引學生學習。 除此之外One Forty也使用 Facebook直播來進行教學,這個方式更被受歡迎,有時達13000個人觀看,因可以在直播下跟學生直接互動與留言。

One Forty 也曾經在台北車站舉辦大型華語教學活動吸引大量的外籍勞工參與。

以上的教學方式可見不僅達到學生學習靈活的運用,更能展現出One Forty的創新能力符合現代社會的前鋒。

 


雷娜妲

 

What is one-fourty?

Southeast Asian Migrant Worker in Taiwan

 

About 600,000 migrant workers are currently working in Taiwan. Indonesia (240 000), Vietnam (170,000), Philippines (130,000), Thailand (60,000). 

What do they mainly do in Taiwan? –domestic caretakers, industrial laborers, fishing workers.

Usually they come to TW because they are unable to support their families, so they come to TW and send money back to their families.

 

Three major programs of one-forty

1)    Online/ offline courses to inform basic rights, tech second language, clarify personal goals, provide business knowledge, increase creativity self confidence

2)    Cultural even on Sundays

3)    Migrant life channel

 


 

福美 

 

One-Forty(法人名稱: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是台灣在地的非營利組織,2015年由政治大學企管系畢業的陳凱翔以及台灣大學工管系畢業的吳致寧共同創立,前身為移工商學院,全名為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組成目的是發現在台灣有許多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移工因為長期從事勞動性質的工作而缺乏學習的機會,以至於回國後,難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容易再次陷入貧窮而再度出國工作,因此設計學習型課程培力移工。

 

致力於關心東南亞移工的新創非營利組織One-Forty (四十分之一) 於今年7月成 立屆滿1年,將舉辦三場募款系列活動,邀請大家重新看見這 60 萬與我們生活在 同一片土地上的東南亞移工。 One-Forty在一年間舉辦超過 22 堂移工培力課程、14 場東南亞星期天並收集超 過 20 個移工故事。總計有超過 700 位台灣人與東南亞移工參與活動。七月是 One-Forty 第一年的募款季,將首次與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與台灣文創發 展基金會合作。

 

One-Forty 並不是社會企業,而是一個非營利組織 (NPO),登記為全國性社團法人,名稱為「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

一般來說,我們的社會分成三大部門在運作,第一是政府,第二是私人企業,最後就是非政府組織 (NGO) 或非營利組織 (NPO),也就是所謂的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在許多議題和層面補足了政府以及企業的不足,也是一種監督的角色。

社會企業,(在台灣)算是一種企業型態,差異點在於社會企業嘗試找到商業價值與社會貢獻並存的模式,這聽起來很好,也很值得投入,只是並非所有議題都存在可獲利的商業價值,有時候當轉型成企業,在社會中的角色、以及在社會貢獻與商業價值間的拉扯,亦是後續會引發的問題。也就是說,並不是每一個非營利組織都要轉型成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有它必要且不可被取代的地位。

 

全世界最大的非營利線上教育平台叫做可汗學院 (Khan academy),他們開始成長的時候有許多創投想投資,因為看到了龐大的商業利益,試著說服可汗學院轉型成企業模式運作來實踐商業價值。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