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View
 

02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Ngoc Mai 6 years, 5 months ago

 

主題:

 

1. 體罰的台外比較

2. 新住民教育研究

 

 

 

作業:

 

欠交同學補交

 


 

 

 

從「國際語」的教學觀探討台灣中英雙語教育(饒淑惠)

 

   「國際語」即是國際之間溝通交際的語言,它不隸屬於哪一個國家的語言,跳脫主流文化的宰制,卻能達到跨文化溝通的目的,同時也能發展該文化使用該語言的特色。國際語所牽涉的議題還包括語言的所有權語言相互理解mutual intelligibility 的建立文化認同以及適用於當地文化環境的語言教學及教材,其較符合現實的觀點是將全球化“與”在地化“視為具有互為主體互相雜化hybridization 的一種共生架構。

    2017 年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十種語言排行榜,第一名是超過10.9億人使用的中文,第二名則是將近9.4億人使用的英文(包含第二語言使用者)近年來全球化趨勢日益加熱,中文與英文可說是「國際語 」的必然選項。因此,世界各地的國際學校亦以中英雙語教育為辦學指標。

 

以英文為國際語EIL 之教學觀:將英語學習在地化

1. 脫離殖民地心態,棄絕霸權的轄制,在社經地位或學術成就上,不再尊崇英語勝於母語或其他外語。

2. 學習依歸不論在口音標準及文化內涵上,不再以英語為母語之國家為準繩。而注重在不同國籍人士之間,透過英語達成良好的雙向溝通及交際的目的。

 

以中文為國際語(CIL)之教學觀:將華語學習國際化 

1. 加強國際語的觀念,同時提升中文母語的文化認同,在教材內容的編撰選擇上亦兼顧全球化及本土化題材。教學目標在於讓學生能使用中文來思考表達台灣的文化思維及全球的宏觀視野。 

2. 在教學法方面,立足母語基礎,朝向國際接軌,建立一套母語及外語者皆可學習的語言拼音系統

  

* 閱讀文章:以英語為國際語(EIL)之義涵與教學觀(國立台北大學廖柏森) 

 


投稿文章

 

探討多元民族國家「國服」應具備之要素(摘要).docx

 

論文投稿報名表(饒淑惠).doc

 


體罰作為對學生處分的最後一道防線(陳寬明)

     

       現行教師法於民國103年即修正規定,體罰造成嚴重傷害者,得解聘、停聘、不續聘;實務上,早在民國93年,我國也有類此而對教師做出上述處分的情形,發生於苗栗縣西湖國中,因為過當體罰導致學生「橫紋肌溶解症」進而住院,使教師受到前述處分的實際案例。

        但是如果要探究為何自教師法修正之後,仍有教師不當體罰學生的案例,歸根究柢也與我國過去的負面價值觀有關,如「不打不成器」,認定棍子勝過紅蘿蔔,也因此往往家長在將學童交付教師的時候,多少也會以「小孩不乖就打」短短幾句,將「體罰」這種教養權限託付老師。

        體罰作為對學生懲處的一種,性質本屬刑罰。刑罰既有其最後手段性,抑或是日本學界所謂「謙抑思想」,本應不以所有違法行為作為體罰原因;僅以有必要者為原則,理當固守其最小限度即可。再者,體罰作為治理學生的手段,雖係藉由犧牲個人權利,以達到效果之發揮;但是體罰亦非萬能。

        全世界目前雖有一百多國明定廢止體罰,如北歐五國、德國、巴西乃至外蒙古;然而廢除並非首選。廢除體罰只能作為遠程目標,現階段吾人應當先緊縮體罰的使用時機,使體罰作為僅限於對罪大惡極的處罰手段。

 


阮氏玉梅

越南教育對於老師使用體罰的看法

 

在越南自從1990年代以前,在小學老師們仍使用體罰方式來處罰不認真或成績差的學生。就是老師會用尺長版打在學生的手或屁股上。不過,學生上了國中或高中以後就沒有使用這個體罰方法了。 但自從21世紀開始慢慢沒有使用這個體罰方式了。到現在,越南教育裡不准有體罰。越南早期的觀念是家長把孩子送去學校上學,教育的方面全部都靠老師。老師有權利處罰、體罰等,家長不反對,反而非常尊重與相信老師。 但,現在時代不同。 老師不能打學生,家長們可以告老師打學生的行為。 我想跟者社會發展,教育制度或教育方法也跟者改變。如何陪培養和讓學生受好的教育是每個國家都需要有適合的的教育政策。

 

作業補交:

60285019I 李明釗 華語碩 四    M    
60485026I 雷那妲 華語碩 三    F    
60485027I 福美 華語碩 三    F    
60485030I 范琳琳 華語碩 三    F

 

邱君庭  
廖蕙蓮

陳新宏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