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Dokkio Sidebar applies AI to make browsing the web faster and more productive. Whenever you open Sidebar, you'll get an AI summary of the web page and can ask any question you like about the content of the page! Try Dokkio Sidebar for free.

View
 

06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楊聰榮 Edwin Tsung-Rong Yang 4 years, 8 months ago

國際教育風潮:

 

跟上全球程式教育風潮,107 學年起程式設計列為國高中必修課程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6/03/31/107-codng-new-course-outline/

 

 

新加坡教育

 

 


by Ajoku

 

今天課堂上有討論到新加坡的1979年講華語運動,非常弔詭的是運動完後,隔年新加坡唯一的華文大學〈南洋大學〉廢校。留下了諸多疑問,到底新加坡政策是推行中文還是廢中文?

 

不管上述的答案是什麼,可以確定的是《講華語運動》,是要消滅方言,黃鶯鶯(黃露儀)的這首《大家說華語》已經很清楚表達這個運動的態度及目的。

 

演唱:黃鶯鶯(黃露儀)

 

國家要進步語言要溝通就從今天起大家說華語

不分男和女不分老和少不再用方言大家說華語

聽一聽記一記開口說幾句多親切多便利簡單又容易

國家要進步語言要溝通就從今天起大家說華語

不分男和女不分老和少不再用方言大家說華語

聽一聽記一記開口說幾句多親切多便利簡單又容易

 

簡介: 

 

這首歌,歌名叫《大家說華語》,顧名思義就是一首推廣“多說華語”的歌曲。你可能對這首歌曲沒有印象,也可能從來沒有聽過這首歌曲,但是,你一定要知道的是:這首歌在上世紀80年代可是一首每天打開電視、扭開收音機都會聽到的歌曲。

 

可是,當年這首“運動歌曲”並不是本地人創作的,而是臺灣音樂大師翁清溪作曲、臺灣著名填詞人孫儀作詞,由臺灣歌手黃露儀演唱。

 

講華語運動從1979年推廣以來,一直持續到今天。最初,當局通過多管齊下的方式,鼓勵人民多說華語,少說方言,還從1983年開始為公眾提供24小時免費的學華語熱線。

資料來源:http://project.zaobao.com/sg50singalong/the-songs-da-jia-shuo-hua-yu.html

 


阮氏玉梅    新加坡教育

 

 

https://news.zing.vn/chinh-sach-giao-duc-cua-singapore-tot-nhat-the-gioi-post781138.html

 


 

陳寬明:臺北五十年-國府來臺後臺北的轉變,以大安區、中華路為例(石塚洋介「回歸後香港的都市空間與身分」讀後感)

 

在我工作所在的臺北車站,如今已經聽不到火車汽笛低鳴的聲音,取而代之的是忠孝東路上的車水馬龍;只剩下橫在東側門外的幾節車廂,以及閩南語老歌一首「阿爸的西門町」回味。直到我某次中午飽餐一頓後,走在站前地下街一側,才看到過去西門町繁華的樣子。

 

在戰後那個百業蕭條,國民黨狼狽逃到臺灣的日子裡,現在作為鬧區的西門町與大安區,我們很難想像,在五十年前都曾經荒涼過,如同我們在中南部鄉下看到的那種景色。西門町,剛經歷過臺北大轟炸不久,大安區,作為林安泰古厝的舊址,就在現在的敦化南路、基隆路一帶,蓮葉田田。

 

地景再轉回西門町,走入了六十年代,對反攻大陸的期望愈來愈疏遠,也為了配合政策執行,從小南門一路到臺北火車站前,一間間簡易搭建的小屋,被當時臺灣最大的百貨商場取代,「中華商場」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裡,臺北的景象。西門町一帶的蓬勃發展,隨著林強一首「向前走」,除了是那個年代,中南部人開拓新天地的希望;卻也同時改變了大安區的地景。

 

1983年,臺北市政府為了解決環境問題,決定將當地的低窪遺跡加蓋,從此開始,高樓林立在基隆路、通化街、信義路一帶,臺北101、世貿中心成為年輕一代人口中的「東區」。只是不知不覺的,我們也漸漸成了現在中南部人口中的「天龍國人」,過去那種能夠聞雞起舞,東家長西家短,佈滿黃金穀物的三合庭院也開始淡化在臺北的地貌中。

 

 

 

 


 

臺灣中等學校國際教育 實施現況與未來發展

 

培養具有外語能力與國際觀的教師:發展國際教育首先面臨的問題 是師資,政府應有計畫性的對教師進行培訓,使其具有執行國際教育的能力, 並減少參與教師的工作負擔,以提升教師參與意願。而若能仿照英國,在校園 內設立學校國際教育專員(international coordinator),鼓勵適任教師申請,減少 其授課鐘點來協助學校國際教育發展,相信對國際教育的推動將有立竿見影的效 果。另一方面,隨著教育部及各縣市都應更積極辦理相關研討會以及工作坊,針 對實施國際教育成功案例進行分享,也推動專業課程認證,並持續以專案方式補 助教師到海外進行教育參訪,如此一來,相信專業師資品質和數量上的提升, 指日可待。

 

相關課程與國際交流活動的深化與精緻化:推動國際教育,最不受 經費限制的作法就是將學校課程融入國際教育元素。惜研究顯示目前學校課程 的融入仍偏重特定科目,而學校國際交流不僅受限少數國家,也多不夠深入, 未能和課程進行更密切的結合(林文通,2010)。因此,如何鼓勵教師發展更多 相關教材,結合國際交流活動,鼓勵學校發展英美日韓等國以外的姊妹校,發 展對多元文化與價值更深刻的理解,甚至將第二外語納入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 驗以及指考科目等,都是可努力的方向。

 

引進社區源:全球化同時也促成在地化 ,可將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概念引進國際教育課程中,尤其現在講求學校本位課程,結合 社區發展出學校本身的特色,社區可以成為另一個教學場域,藉由學校推動國 際教育的機會,向全球傳遞地方的特色,實踐全球在地化。

 

國際教育應涵蓋全校師生,領導者應建構國際化校園環境來激勵學 生學習:推動國際教育不僅學校主管要有意願,教師的支持更是重要。學校課 程發展委員會也應支持全球面向融入課程,提高教師對於全球議題教學的興 趣。校園領導者更應考慮如何使全校學生都能參與國際教育,並且考量學業壓 力問題對學生參與意願的影響,使全體學生皆能受益,也不至於因為國際教育 的推動,使弱勢家庭學生因為無法參與,而處於更加弱勢之地位。

 


林立生(2016)《台灣高等教育輸出-境外台灣教育中心經營策略之探討》琳琳

 

近年政府積極推動高教輸出大專院校境外學生人數連年成長,東南亞國家快速成長,與我國經貿互補性高,地緣及文化背景相似,我國應積極爭取成為東南亞高教大國,其中東協十國以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及印尼留學及留臺就學人數最高。

深耕東南亞,藉由深化對我學術依賴,融入東南亞整合體系,

主軸ㄧ大學招收東南亞國際學生

主軸二使台灣成為東南亞高階人才培育之重鎮

主軸三深化與東南亞之交流互動機制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