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ew
 

06

This version was saved 6 years, 9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陳寬明
on April 23, 2018 at 10:30:51 pm
 

國際教育風潮:

 

跟上全球程式教育風潮,107 學年起程式設計列為國高中必修課程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6/03/31/107-codng-new-course-outline/


by Ajoku

 

今天課堂上有討論到新加坡的1979年講華語運動,非常弔詭的是運動完後,隔年新加坡唯一的華文大學〈南洋大學〉廢校。留下了諸多疑問,到底新加坡政策是推行中文還是廢中文?

 

不管上述的答案是什麼,可以確定的是《講華語運動》,是要消滅方言,黃鶯鶯(黃露儀)的這首《大家說華語》已經很清楚表達這個運動的態度及目的。

 

演唱:黃鶯鶯(黃露儀)

 

國家要進步語言要溝通就從今天起大家說華語

不分男和女不分老和少不再用方言大家說華語

聽一聽記一記開口說幾句多親切多便利簡單又容易

國家要進步語言要溝通就從今天起大家說華語

不分男和女不分老和少不再用方言大家說華語

聽一聽記一記開口說幾句多親切多便利簡單又容易

 

簡介: 

 

這首歌,歌名叫《大家說華語》,顧名思義就是一首推廣“多說華語”的歌曲。你可能對這首歌曲沒有印象,也可能從來沒有聽過這首歌曲,但是,你一定要知道的是:這首歌在上世紀80年代可是一首每天打開電視、扭開收音機都會聽到的歌曲。

 

可是,當年這首“運動歌曲”並不是本地人創作的,而是臺灣音樂大師翁清溪作曲、臺灣著名填詞人孫儀作詞,由臺灣歌手黃露儀演唱。

 

講華語運動從1979年推廣以來,一直持續到今天。最初,當局通過多管齊下的方式,鼓勵人民多說華語,少說方言,還從1983年開始為公眾提供24小時免費的學華語熱線。

資料來源:http://project.zaobao.com/sg50singalong/the-songs-da-jia-shuo-hua-yu.html

 


 

陳寬明:臺北五十年-國府來臺後臺北的轉變,以大安區、中華路為例(石塚洋介「回歸後香港的都市空間與身分」讀後感)

 

在我工作所在的臺北車站,如今已經聽不到火車汽笛低鳴的聲音,取而代之的是忠孝東路上的車水馬龍;只剩下橫在東側門外的幾節車廂,以及閩南語老歌一首「阿爸的西門町」回味。直到我某次中午飽餐一頓後,走在站前地下街一側,才看到過去西門町繁華的樣子。

 

在戰後那個百業蕭條,國民黨狼狽逃到臺灣的日子裡,現在作為鬧區的西門町與大安區,我們很難想像,在五十年前都曾經荒涼過,如同我們在中南部鄉下看到的那種景色。西門町,剛經歷過臺北大轟炸不久,大安區,作為林安泰古厝的舊址,就在現在的敦化南路、基隆路一帶,蓮葉田田。

 

地景再轉回西門町,走入了六十年代,對反攻大陸的期望愈來愈疏遠,也為了配合政策執行,從小南門一路到臺北火車站前,一間間簡易搭建的小屋,被當時臺灣最大的百貨商場取代,「中華商場」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裡,臺北的景象。西門町一帶的蓬勃發展,隨著林強一首「向前走」,除了是那個年代,中南部人開拓新天地的希望;卻也同時改變了大安區的地景。

 

1983年,臺北市政府為了解決環境問題,決定將當地的低窪遺跡加蓋,從此開始,高樓林立在基隆路、通化街、信義路一帶,臺北101、世貿中心成為年輕一代人口中的「東區」。只是不知不覺的,我們也漸漸成了現在中南部人口中的「天龍國人」,過去那種能夠聞雞起舞,東家長西家短,佈滿黃金穀物的三合庭院也開始淡化在臺北的地貌中。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